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寒胃热、中气虚弱者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 陈玉铭 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次出现,是临床常用的经方。本文从小柴胡汤的加减、下后的三种转机,结合个人对于药物剂量、加减变化的经验以及临床使用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并附验案一则,期冀与同行探讨。
原文及适用证
《伤寒论٠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七》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也有“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之论述。
从证候来看本方的来源,一从柴胡证治而论,本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干姜、黄连而成,因柴胡一味之差,将少阳病偏热(胆胃)转为太阴阳明合病寒热错杂(脾胃);二从脾阳虚来看,本方为理中丸(人参汤)去白术,加黄芩、黄连、半夏、大枣而成,脾寒多致胃功能失调,出现胃热或湿热者加黄芩、黄连,胃气上逆者加半夏;三从胃气受损、寒热格拒、呕吐气逆角度探讨,则为干姜芩连人参汤加半夏、甘草、大枣而成;四从胃气受损、寒痰留饮上逆而论,则由干姜人参半夏丸或半夏干姜散加味所成。
声明:本网所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邮箱rwzbs@126.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
本页链接:http://todaychina.zgshjdw.com/show/news-2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