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陈潮祖教授结合自己的毕生临床实践经验,把升降大法具体分为温肺降逆、清肺降逆、补肾纳气、升降三焦、调中降逆、益气升陷、升降清浊七种具体治疗方法,每法之下又详列各种方证,每方证都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特点、治法、方药等方面条分缕析,令读者有所执持而易明易用。

益气升陷法是根据中气下陷病机拟定的治法。

所谓中气下陷,是指脾气虚弱,气机下陷,固摄和升举功能障碍或衰退的病理改变。

要想明白中气下陷的道理,应先了解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生理,才能知常达变。《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血津精的升降出入,反映了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其中,气的升降出入尤起关键作用。因为气为血帅,津随气行,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畅则津布,气郁则津壅;气虚则津泄为汗,或血溢脉外。

腠理是三焦组成部分。三焦涉及范围至广,外联肌表,内接脏腑,上下内外,无处不有,举凡人身孔窍,皆与腠理相连。

故周学海《读医随笔》说:“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周氏此论,阐明了腠理是卫气升降出入的道路,腠理除为气的通道以外,也是津液升降出入之所,二者在生理状态下相须为用,在病理状态下又常交相影响。往来于三焦的气,既是五脏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有温煦皮毛、固护体表、固摄津血、不使外泄之功,此气最宜充盛而恶虚损,最宜畅通而恶郁结。

中气下陷,实指升降出入于少阳三焦的阳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由于中焦是四运之轴,虽属三焦阳气下陷,却与中焦升降失调的关系至切。

中气下陷的基本原理,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凡能引起脾气虚弱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中气下陷。余如坐车颠抖,努力负重,妇女生育用力,或因久泻久痢,损伤中气,导致脾虚下陷者,尤属多见。

中气下陷的基本病理,集中反映在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个方面。

气虚不荣:脾失健运则生化不足,生化不足则气虚不荣,从而可见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等症;脾为肺母,脾气虚损,进而引起肺气不足,可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等症。

气虚不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肺脾气虚,循于分肉之间以温毛腠而成卫外之用的卫气亦弱,可见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等症。

气虚不摄:气有统摄营血阴精之功,中气虚陷,不能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即成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不能摄津,阴津下流,变生湿浊,可致久泻、久痢、尿频、失禁;不能摄精,可呈乳汁自出,便后精出等症。

气虚不举:气虚不能升举,脏器不固,则见脘腹坠胀、阴挺、脱肛等症。

气陷不升:清气下陷,常觉气不接续,或气往下坠;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致眩晕、头昏、耳失聪、目欠明。

气郁不达:脾虚气弱,清阳下陷,致使阳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遂呈阳气内郁而发热,卫外不固而汗出,津不上承而口渴等假热征象。其实,上述征象都是气虚下陷的综合反映,不可截然划分,将其分成六个方面,意在使学者易于理解而已。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编辑整理:李汶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