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探讨健康传播如何更好地助力全民健康
10月21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本次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健康传播”为主题,下设八个主题分论坛,议题覆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传播”“生育支持、性别与健康传播”“医患关系与健康传播”“计算传播、人工智能与健康传播研究范式变革”“健康风险沟通”“新媒体与健康传播”等多个方面,探讨健康传播的研究和实践怎样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与会专家指出,健康传播在全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助力全民健康。会上,专家从不同角度就此分享了观点和思考。
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作了题为《数字时代健康传播的构成与展演逻辑》的主题演讲。他强调,健康是通过传播的过程得以体现与建构的,它不仅是所谓的身体的改善,而且也是人存在价值甚至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在传播中理解的健康与我们所体验到的健康都是非常鲜活的。一方面,健康与渗入生活各层面的技术相叠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技术在数字化生存或技术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关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毛国强教授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核心,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医药健康传播机遇与探索》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健康传播中具有中国特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加入到中医药健康传播研究与实践的行列中,为中医药传播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立足健康促进,带来了题为《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交融》的主题演讲。他提到,虽然健康促进与健康传播这两个领域是分开发展的,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它们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完成它们的使命。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从实证研究出发,作了《如何推动健康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基于若干实证研究的反思》的主题演讲。他从科学传播研究谈起,聚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问题,指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需要关注国际理论成果的本土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仅要有不同场域,也要有不同层次的知识传播。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周裕琼作了题为《何去何从?浅谈健康传播研究的中国意识》的主题演讲。她从本土化的“现实问题”出发,进一步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强调了中国意识的提升不仅仅依赖于研究者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还应当在制度层面优化学术论文和基金项目等学术评价系统,构建更自信更多维的高校评价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吴晔从计算传播的视角,作了题为《健康传播可计算吗?》的主题演讲,提出“能否用计算传播的研究框架来研究健康传播”问题。他以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的三个研究成果为案例,指出计算传播以更客观的数据给予健康传播新的思考。他认为,健康传播与计算传播的相互碰撞会带来更多的研究问题,健康传播的X、Y都可以用数据计算来测量。
本次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主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11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在多学科融合视角下,年会向人文、社科、医学等学界业界开放学术论文投稿,共收到投稿近200篇,经专家评议,最终58篇论文入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
声明:本网所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邮箱rwzbs@126.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
本页链接:http://todaychina.zgshjdw.com/a620400-show/news-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