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坐落于海拔500米的石耳山,是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篁岭悬挂在海拔500米的山坡上,四周青山环抱,河流穿行,森林覆盖率达92%,更有诸多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如红豆杉、银杏、枫香等,还有蓝冠噪鹛、白腿小隼等国家保护动物。篁岭村对面的一万亩梯田,春种稻子冬种油菜,形成了极具视觉震撼效果的梯田油菜花,每年三月,弯弯曲曲层层叠叠的梯田犹如铺上了金毯。篁岭同样文化底蕴深厚,迄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经过数代积累,篁岭终于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然而20世纪80年代,篁岭因为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生产资料匮乏等原因,村民陆续搬离,或外出务工,篁岭逐渐成为一个空心村,梯田抛荒,房屋倒塌,文脉断绝。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篁岭公司)投资6亿元对其进行开发,通过“产权置换、搬迁安置、易地搬迁保护”的模式进行开发,充分保存村庄原真性。2014年,篁岭景区正式营业,并在同一年获批国家4A景区,因震撼的晒秋景观被央视报道,获得广泛关注。2018年篁岭与中青旅开展合作,继续投资9亿元进行二期开发,同时开启上市工作与创5A工作。2020年至2022年,疫情虽使篁岭旅游发展遭受冲击,但篁岭依旧成为为数不多依旧盈利的景区。目前创5A已通过景观质量评审。

“篁岭模式”是一种崭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市场经济杠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村落居住建筑物产权收购、搬迁安置的方式,建新村,迁出原住民进行安置;维修古建筑,在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的基础上,向高端食宿、会议会所、购物街、山乡休闲、民俗体验发展;对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进行规划、保护,彻底灌注了古村旅游文化内涵,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双赢。

“篁岭模式”采用公司+农户形式,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将农民土地进行流转,与农户共同开发观光农业,形成经营产业链条,将农户真正融入产业项目中,达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村就能挣钱的效果,实现公司与农户双赢。

“篁岭模式”,在经营上走门票与经营复合的路子,定位在中低价位门票,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要求,篁岭项目根据旅游综合项目的发展,逐步降低“景点门票”门槛,通过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民俗体验、文化演艺等综合旅游消费来取得项目收益,达到旅游转型升级的目标。

“篁岭模式”,围绕乡村文化元素的主线,遵循地域民俗文化的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舍等资源,挖掘展示当地民俗文化,建设休闲旅游文化产业,最终将篁岭打造中国最具民俗特色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影视村落。

其中更是打造了篁岭最重要的品牌——篁岭晒秋。当地山居村民有凿窗支匾晾晒农产品的“晒秋”民俗。为破解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受季节性制约难题,公司复原和发展“篁岭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同时打造成“中国最美文化符号”,使“篁岭晒秋图”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想象。2014年,“篁岭晒秋”入选“最美中国符号”,如今,篁岭晒秋的知名度还在不断扩大。

在努力打造好景区的同时,篁岭也非常注重营销。

首先是大力开展品牌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线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中国篁岭晒秋文化节等活动,以及与阿里、伊利、抖音等国内知名品牌开展异业合作活动,持续提升篁岭景区的影响力。

其次是深耕新媒体宣传。宣传工作是不受疫情影响的,篁岭构建了以抖音、小红书、B站、公众号等为主的新媒体矩阵,产出大量篁岭的内容,定向触达客户,达到“种草”目的。

篁岭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篁岭村及周边村民脱贫致富。首先,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每人每年可以获得1000元土地流转收入;其次每户能获得2100余元资源使用费;第三是工资收入,吸纳了200余名当地村民成为公司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0%),并每天临时雇佣工匠、民工等人员;第四是经营收入,篁岭天街的商业业态将近一半由篁岭及周边当地人承租经营,景区下山索道出口建设篁岭村土特产超市,提供给村民经营;第五是创业收入,全村68户居民共开设餐饮、特产店和便利店39家,另有8户经营旅游载客运输;最后是种植业与养殖业收入,村民养殖、种植并制作的农副产品成为游客热衷的食材与旅游纪念品。

据统计,篁岭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为5.6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为18万元。村庄周边民宿/农家乐有百余家,平均年收入可达30万元。大多数年轻人返乡就业或创业,人才回流,促进篁岭村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着手破解制约发展的产权瓶颈。小农意识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也是乡村旅游难以集约发展的症结所在。开发旅游景区要厘清产权,调和乡村旅游的深层矛盾,融通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乡村治理,综合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将周边村民纳入旅游系统之中。乡村旅游与社会的关联度很高,与当地农民生活密切,景区不能独善其身,与其被动不如主动。所以旅游开发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更不能与农民争利益。最好是能带领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将农户真正融入到产业项目中,形成产业链条与公司共同获益。在经营产品设置上,尽可能与农民可以经营的低端产品如农家乐等区分开,形成业态互补和差异化,让利于民。

·END·

供稿:石训文

初审:余志高

编辑:乐以军

审核:郑小勇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