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是第19个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进一步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由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主办,主题为“预防出生缺陷、科学健康孕育”的“2023年预防出生缺陷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司长宋莉在大会上指出,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比2011年降低超过50%。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推动“三提升、两消除、两融合、两促进”等一系列的妇幼健康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加速推进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印发《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通过6方面措施,推进落实18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强基固本,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更好保障广大群众生育健康孩子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首席顾问王茂林强调,把出生缺陷预防融入科学健康孕育全过程,应该更充分动员社会和民间力量,基金会也将继续综合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优势,主动融入人口发展大局,努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介绍,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时期,财政部持续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实施。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项目已累计完成出生缺陷检测266万多例,救助出生缺陷患儿57378人次。2023年9月5日,该项目荣获我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德培宣读了《关于第五届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宣布了本届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本次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颁发终身成就奖1名,杰出贡献奖3名,青年学者奖6名,科技成果奖15名,特殊贡献奖1名。其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黄荷凤获得终身成就奖。

据悉,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于2014年7月1日设立“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我国出生缺陷防治基础、预防及临床领域取得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科学技术奖自设立以来,已连续评奖五届,为出生缺陷防治领域优秀科研人才和优秀科研成果脱颖而出搭建了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出生缺陷防治科学技术和防治事业的发展。(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