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知、减少偏见,帮助抑郁症患者成为更好的自己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异质性精神障碍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与高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症识别率、就诊率及治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数据,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和高压职业人士已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需要关注的是,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并开展主题宣教活动,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活动。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教授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抽动障碍占2.5%。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由渡过抑郁患者社区主办、灵北中国公益支持、丹麦文化中心策展的“联合起来,消除病耻”2023世界精神卫生日绿丝带系列活动 -“无需抱歉”抑郁青少年艺术作品展在北京798丹麦文化中心举办,并于当天在位于北京、上海的地标建筑点亮绿丝带,此举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多方力量的呼吁,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领域疾病,联合起来,消除病耻感,共同关注、守护青少年精神健康。
“青少年阶段处于抑郁障碍的高发期,当我们无法科学识别的时候,常会将抑郁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大、不够坚强等生活问题来看待,从而延误了诊疗,错过了最佳干预窗口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和美好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拥有并保持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渡过抑郁患者社区负责人李香枝也表示,我们呼吁社会提升对精神疾病领域的认知水平,减少偏见,营造支持性环境,促进抑郁青少年康复。
“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关系到他们正常的发育成长、学习和社交功能。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精神疾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郑毅教授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表现有时不典型,如进食变化、睡眠变化、脾气大,有时甚至被当成青春期叛逆来对待。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青少年抑郁至关重要。
据了解,抑郁症治疗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目前针对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2015年,《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抑郁症治疗目标是彻底消除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实现临床治愈、减少病残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介绍说,经过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恢复情感功能、工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功能恢复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家庭职能的恢复、社交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恢复等。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需要社会各方给予相应的支持,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持患病的青少年康复回归。
此外,病耻感是精神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根据《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80% 的受访者强烈认为病耻感和歧视可能比精神疾病本身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为避免潜在的歧视,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宁愿独自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对于如何消除“病耻感”,郑毅教授表示,在社会层面,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去看待青少年抑郁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学校层面,目前国家也已出台了政策,对学校在青少年抑郁症预防和干预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据悉,活动中还启动了《2023年青少年抑郁防治现状调研报告》项目,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渡过抑郁患者社区共同发起、灵北中国公益支持。陈祉妍教授表示,项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现状的调研,了解当下青少年抑郁防治面临的痛点、难点和需求,为进一步构建良好支持环境提出有效建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雅婷)
声明:本网所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邮箱rwzbs@126.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
本页链接:http://todaychina.zgshjdw.com/a450000-show/news-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