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
图片
病变特点不外虚实两端,但虚实夹杂证亦可见;该病本虚多见阴虚、气阴两虚、阳虚,标实以热、湿为主,虚则气阴两虚,或脾气亏虚,或脾肾阳虚,以致口舌肌膜失养;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以致口舌肌膜灼腐。实则心脾积热,火热上冲;或湿热困脾,湿热上渍;或火毒上攻,熏灼口舌,气血壅滞,血败肉腐,肌膜溃破而为病。久病则虚实兼夹,本虚标实。内治方通过清热、祛湿、散寒、化瘀以消除病因,益气、养阴、温阳以顾护正气。
图片
1胃火炽盛证:溃疡形状不规则,基底分泌物色黄,溃疡周围充血发红,口中灼热疼痛,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口干口渴思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而干,脉滑或洪数。
2心脾积热证:溃疡基底分泌物色黄,溃疡周围充血发红,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唾液多,口干,心烦失眠,焦虑不安,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体偏胖,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溃疡周围微红,反复发作,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舌体瘦,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
4寒热错杂证:溃疡色淡红或淡白,反复发作,伴口干口苦,或咽痛,胃脘堵闷,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舌质红,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5脾虚阴火证:溃疡经久难愈,分泌物不多,充血不明显,常伴腹胀,纳呆,大便溏稀,倦怠乏力,气短自汗,诸症活动劳累后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图片
治疗
胃火炽盛证
治法 清胃降火,通腑泻热 ①汤剂:清胃散加减金元李东垣《脾胃论》。②药物组成:升麻10g,黄连6g,当归10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等。③加减:胃热腑实,大便干结者可加入大黄、芒硝、积实等通腑泻热;胃热灼伤津液者,可合用玉女煎、竹叶石膏汤等以养阴泻热。④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药物组成:人工牛黄、大黄、菊花、麦冬、薄荷、石膏、栀子、玄参、番泻叶、黄芩、甘草、桔梗、黄柏、连翘、牵牛子(炒)、枳实(沙烫)、冰片等。功能主治: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2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导热下行。
汤剂: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①处方来源: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②药物组成:淡竹叶10g,生甘草10g,通草6g,生地黄15g,藿香10g,栀子10g,防风10g,生石膏(先煎)30g等。③加减: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津伤阴虚者,可加入玄参、石斛等养阴生津;若心火上炎证见心烦、失眠者可合用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以清心安神。④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
黄连上清丸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酒炒)、生石膏、栀子(姜制)、酒大黄、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炒)、川芎、防风、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等。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头昏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丸,日1~2次。
图片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①处方来源: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②药物组成:知母10g,黄柏10g,熟地黄15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5g,泽泻10g,牡丹皮10g等。③加减心阴不足者加麦冬、五味子、丹参等以养心安神;脾阴不足者加石斛、玉竹、沙参、葛根等以运脾生津;肝阴不足者加白芍、当归、女贞子等以养阴柔肝;若以气阴两虚为主者可合用七味白术散。④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制)、牡丹皮、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等。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用于头目昏眩,耳鸣耳聋,虚火牙痛,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遗精梦泄,骨蒸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用法用量:大蜜丸:每次1丸,日2次。
4寒热错杂证
治法:平调寒热,和解阴阳。
汤剂:甘草泻心汤加减①处方来源: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②药物组成:炙甘草15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6g,法半夏10g,大枣15g等。③加减:上热明显者加大黄芩、黄连用量,或加入生石膏甘寒清热;脾虚明显者加大于姜用量,或加入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湿;湿热较重时加入藿香、佩兰、黄柏、薏苡仁以清热化湿等。④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3次,每次150mL。
5脾虚阴火证
治法:温补脾胃、升阳散火。
汤剂:补中益气汤①处方来源:金元李东垣《脾胃论》。②药物组成:党参15g,炒白术10g,黄芪15g,升麻10g,柴胡10g,陈皮10g,当归15g,炙甘草10g等。③加减:腹胀、纳呆者可合用香砂六君子以健脾消痞;大便秘结者改炒白术为生白术,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舌苔白腻者可加藿香、佩兰以增强化湿之力;脾虚与阴火俱甚者可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④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3次,每次150mL。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药物组成:黄芪(蜜炙)、甘草(蜜炙)、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功能主治: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食少腹胀、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身热有汗、头痛恶寒、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用法用量:口服,每次8-10丸,日3次。 灸法
适用于虚证。取足三里、肾俞、脾俞、养老等穴,采用艾卷温和灸,每穴灸10min,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声明:本网所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邮箱rwzbs@126.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
本页链接:http://todaychina.zgshjdw.com/a360200-show/news-2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