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翅之美丨记10月走访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2018年开始,因深圳集团公司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投资了智能化产业,每时隔2个月我都会去这里出差一次,每次去总是短短两三天,办完公务就走,一直心心念念想去这里的丹顶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看,这次终于得偿所愿。
保护区位于盐城市东南方向40公里,地跨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五县(市),保护区占地25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海岸湿地保护地,是国际重要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热点地区,同时,这里是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每年约1000只野生丹顶鹤来这里过冬,它们会从11月份一直停留到次年的3月份。不仅是丹顶鹤,每年还有约300万只候鸟在这里经停歇脚,近百万只在此越冬。
图源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网
我们习惯性称这里为“丹顶鹤保护区”,其实保护区官方名称是“沿海滩涂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在1992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这里承担着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丹顶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禽的保护工作,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说到丹顶鹤,很多人都会想起那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又名: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歌曾在80年代红遍全国。记得小学一年级时,音乐老师让同学们自由上台演唱,我就憋着嗓子唱了这首歌,想不到,此生能有机会亲自来故事发生的地方看看,心中既感怀又激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
让我们再读这个真实的故事:
徐秀娟从小就跟着父亲照顾丹顶鹤,17岁时,她跟随父亲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开始驯鹤养鹤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她接受了盐城自然保护区的邀请,带着三枚鹤蛋从东北老家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丹顶鹤的饲养、繁殖、育雏的工作。在这里徐秀娟创造了丹顶鹤在低纬度越冬区孵化成功的奇迹,解决了一个世界级难题。然而在1987年9月的一天,徐秀娟为了找寻两只走失的白天鹅牺牲在了沼泽中,年仅23岁。
她将青春年华献给了一生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养鹤事业,是新中国第一位牺牲在野保战线上的烈士。在保护区的展馆中,我看到了徐秀娟和丹顶鹤在一起的蜡像,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多德斯韦尔女士在纪念徐秀娟去世10周年写下的一封信。
我们坐着观光车沿着参观路线,看到了徐秀娟曾经工作过的鹤场以及她住过的房屋。偶尔,我们听到几声鹤鸣,似乎是一种追忆的鸣响,也好像是一种遥远的呼唤。很多人说,徐秀娟没有走,她化身一只美丽的丹顶鹤,守护着这片她热爱的地方。
沿着参观路线缓缓前行,一路上听着开电频车的司机小伙儿同时也是导游,为我们进行专业的讲解,我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了这片美丽的自然湿地和英雄的感人事迹中。
此时,野生丹顶鹤还没有来到这里,我们最后的参观点,也是行程中最大的亮点——丹顶鹤救护繁育中心。
我远远地看到了一排玻璃隔断的屋子,干净透亮的玻璃后面有着极美的身影。不知为何,我越是期盼,越是兴奋,脚步却控制着慢慢地靠近。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靠近鹤,我们之间只隔了约1厘米厚的玻璃墙。我们4目相对,我跟它们说话,它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认真地听,还会微微张开嘴,好像也想跟我说话。就像一个一两岁的孩子,随着你的表情变化着她的表情,又像欲言又止,但什么都懂的模样。
那么大大的一只鸟儿,雪白中点缀着高贵的黑边,无论雌雄都会头戴美丽的红色王冠,他们本是自由自在的远方来客,他们是人类从古至今神化仙化的灵物,它们此刻下到凡间,与人亲近,互动,交流情感。它们在我面前,我幸福得有点鼻酸。
从保护区回来,我拜访了大丰区管委会的领导,他向我介绍,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隶属盐城市和省林业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他们除了进行生态保护的研究工作,还将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调研、科普、参观、体验等形式,积极提高公众保护自然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每次从山峦迭起的重庆来到最高海拔不足5米的盐城,我都像体验了一把电影《星际穿越》的情境,仅两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地形地貌竟是剧烈反差,世界就是这么神奇,然而这些神奇需要我们不停止步伐,始终有一颗敞开的向往之心。
一生中值得去的地方有很多,而我更愿意带着喜爱自然的孩子们走进这些地球上的宝藏之地,真正地回归到自然中去,在最真实、最原始的、最洁净的地方,看看这些不同于人类的精灵。它们生来就能赋予我们知识、思考和启迪,也能让我们从接近到了解到喜爱,从而发自内心地行动起来,这就是富有生命意义的成长。
这里真的很美,如果你想看看夕阳中丹顶鹤戏水的身影,想听听丹顶鹤碧空中振翅的鸣啸,我们一起吧!
——自信朗朗联合创始人胡馨予
-end-
发布于:重庆市声明:本网所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邮箱rwzbs@126.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
本页链接:http://todaychina.zgshjdw.com/a140000-show/news-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