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腰胯功夫只看这一点——大部分现代人发明的功法都是错的
图片
图片
我们的功夫是李逵还是李鬼,只有在受力的情况下才能检验出来。很多人会说,我就是练练拳健身,不奢求练出功夫来。练不对动作,只活动四肢,从内家拳的角度来看,是达不到健身效果的。您去选择其他健身方式,或者外家拳,可能都比错误地练习内家拳健身效果强。练内家拳的逻辑体系是极其精密的,一步错步步错。
图片
目前武林中存在一个很尴尬的情况,那就是其他流派太极拳的训练效果可能优于原始的陈式太极拳。例如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掤捋挤按动作相对简单,手臂的缠绕相对较少,练习者能花更多精力关注腰胯的转动。反而是最原始的陈式太极拳,由于要点比较多,技术精细,虽然威力大,但初学者不容易按照这些要点训练,不太容易出功夫。
这并不是我在批评某个拳种,这些拳我都练过,我自己也是从什么功夫都没有,一步步摸索过来的。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拳法确实各有各的问题。当然,纯正的门内各种太极拳、形意拳不在此列。我们一定要对真传抱有敬畏之心,那都是千百年来前辈们细心总结的技法,非常重要。
比如“受力”的检验过程,体现了太极拳中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指的是别人给我们施加力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像陀螺一样化解对方的力量。
在本章第二节“松肩活胯与圆柱体”中,我们厘清了现代人造作的“开肩开胯”概念并非古人讲的“活肩活胯”,在这里,我们用受力检验法可以明显发现,“开肩开胯”这个概念,让我们远离了对功夫的真正理解,忽略了对抗中受力后肩胯的变化,追求的方向偏离了内家拳的方向。
其中的一些练功法,我们从几何原理上分析,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而且,这些练功法在遇到敌人的力量之后并没有特别大的作用,达不到练功夫的效果。
图片
例如“开肩”,是用甩胳膊的方式做圆周运动。
图片
这个动作的确可以让肩关节灵活程度提高,对健康有一定好处。但这样的“开肩”,是以肩膀为圆心、手臂为半径的圆周运动。
这种圆周运动的最大问题是,一旦遇到对手的阻隔,运动就会停止(如图所示,圆周运动,遇到障碍就会卡住),只能换下一个动作继续打击。也就是说,这个动作遇到阻力就无用了。
图片
遇到阻力动作就结束,不能克服对手给的阻力,只能换下一个动作,这不是受力后仍有对抗能力的“活肩”。
图片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多年前拍过一个视频,视频里,我站在一个半圆形的波速球上与对手进行对抗,为了保持平衡,我的胯、腿不敢做太多的动作,因为腿一旦乱动,我立刻就站不稳了,所以我只能依靠肩膀的松活化解对手力量,同时破坏其重心。
当然,在这个视频中,对手水平不如我,并且只能通过手臂的接触影响我的重心,倘若对手整个人直接扑上来,我肯定站立不稳。然而,即使对方的力量很小,这个过程中我也不能有一点点的顶力,因为哪怕只有一点点的顶力,都会让波速球上本身就不稳定的我站立不稳,从上面摔下来。这种极端的示范,表现的是活肩的作用。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活肩的示范。活肩并不是让我们的关节变得多么灵活,真正的活肩指的是我们在承受对方力量的时候,通过四肢支撑对方力量, 通过躯干圆柱体转动化解对方力量。在这种状态下,肩胯的空隙是活的,而不是一受力就僵死。
图片
最好的活肩活胯方法绝对不是现代人编的这些方法,而是按照各种拳法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学习,例如站桩、行拳。古人用心摸索创编很多方法,用了很多年时间,才形成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的训练方式,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现代人老觉得自己发明的功法比前辈的好,但是当我们讲清楚其中的逻辑,大家会发现大部分现代人发明的功法都是错的。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仅要具备可操作性,同时也要逻辑严谨,能够证伪,能够指明如果不按照这个理论体系训练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我们目前为大家分享的内容,都遵从这个逻辑。
功夫本身是反先天的东西,自己练得越别扭,反而越可能正确。如形意拳的站桩,号称“站别扭”。李存义先生曾经这样说站桩:一日不顺,次日再站;一月不顺,次月再站;一年不顺,下年再站。
为啥会感觉到不顺?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与对手推手较技,对手一定会想尽办法让你难受。因此,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模拟难受的状态,让自己习惯这种状态。因此, 站桩不顺、难受才是对的。李存义先生非常肯定这种不顺,肯定了在这种不顺的感觉的前提下下功夫的行为,并且告诫练习者,要通过 1 个月甚至 1 年的时间把它练顺。
现代人所理解的“开胯”功法,是简单地左右抖抖胯,试图让胯的运动范围更大些。虽然用这种抖胯的方式去发力确实比以前纯胳膊运动所发的力要大一点,但是它与内家拳的“活胯”不是一个概念。
很多朋友在抖胯发力的时候,身体右转、胯右转,同时膝盖也右转(如图)。
图片
这就相当于胯的角度没有变化。什么才是活胯?大腿骨固定不动,盆骨左右旋转,哪怕这个旋转角度很小,就 1°,也是真正的活胯。但是大家现在练的动作是什么?
图片
以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为例,在我们身体左转的时候,胯左转、膝盖也左转,这就相当于盆骨跟着大腿骨一起左转,胯的活动角度就很小。而如果膝盖不动,大家再试试向左转胯,会不会感觉到很困难?但这种转胯才是真正的活胯。
抖胯发力,胯动时膝盖也动,胯的转动角度就很小,最多 15°,达不到活胯的目的。活胯至少要在膝盖不动的前提下,胯能转45°~60°,这时候转腰发力,力量比抖胯要大得多。
很多前辈都形容练太极拳时胯是万向轮, 可以在受力时,通过左右、上下、前后的变化去化解对手的力量。就如我让对手从背后推我的视频所示,没有长期胯部大幅度转动的训练,怎么可能出来这种效果?
仅仅转动到位是不够的,武术中还有很多拗步的功法,如形意拳的龙形、八卦掌的转掌,让大家拧转到一个非常别扭的角度,以继续加大腰胯的旋转角度。但是现代人练功,胯部转动的角度连 45°都到不了。大家可以按照我说的方法,抱住两臂用腰胯打拳,试一试自己胯部到底能转动多少度。
过去武林中所谓的抖弹发力,并不是大家以为的胯快速抖动转 5°~15°, 而是指我们的胯能够转动 45°~60°,遇到敌人的阻力后,在对方的阻力下,被动地把原本能转动 45°~60°的角度压缩到了 5°~15°。
从外形上看,好像是我们抖了一下对手就被击飞了。其实位移的幅度还是很大的,只有这样的抖弹力才是有用的。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古人诚不欺我。老前辈们留下了很好的练功方法,但现代人总是想走捷径,结果走了不正确的道路。
最可怕的还不是错误的训练方法,而是现代人已经没有了对内家拳基础理论的学习,压根儿不会去怀疑自己的练功方法是不是方向错了,白白耽误大好时光。
图片
《逝去的武林》这本书特别好,能够反映我们尚云祥一脉的练功故事。书里面说了很多经典的内家拳理论,但是很多朋友都没有理解它。书中说形意拳不能只用拳头打拳,而要把躯干、脚都得用上,实际就是让大家放弃梢节的运动,加大腰胯转动。让发力脱离双手,才是真正的出功夫。因此尚云祥说,功夫上了后背,才是真正的出功夫了。
古传的三大内家拳的训练方式都得到了验证。三大内家拳涌现出了很多人才,可以佐证其功法的正确性。
在我们学习任何功法前,都需要注意老师的教学思维,判断一下教这个方法的老师是不是通过教你的这种方法练出功夫的。
我在很多场合都很明确地表示,我是在懂了内家拳的几何原理后出的功夫。当然,很多老师辛勤地教过我,但是在我遇到那个契机之前,功夫进展很慢。没有那个契机,我就达不到现在对拳的理解程度。
我所教的体系是我亲自试验过的,并且练出了功夫,也教出来了一些朋友。如果教你某种功法的老师,他自己的功夫是通过一点一点传统拳法的基本功、套路练习出来的,但是到了教授学员的时候,采取的是自己发现的新方法,那你就要三思了。
本文节选自《内家拳几何学:三维空间里的劲与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声明:本网所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邮箱rwzbs@126.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
本页链接:http://todaychina.zgshjdw.com/a130000-show/news-1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