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三十年太极拳的我,为什么会与众不同(一)
图片
其实,咱和过去练得好的老前辈们比,真的差远了。人家过去是怎么下功夫的?今天的人已经远远与之比不了了!
这话扯的略微有点远了,就说为什么我练的拳和现在很多人练的看着不太一样,却和过去的很接近呢?
原因我也不是能够十分的肯定,只能说,我是怎么理解太极的,我就是怎么练的。这种理解既来源于师传,也来源于体悟。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是指路的人,方向对了,能走多远,能走什么样,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
我是十七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开始接触太极拳的。当时学的是陈式。教我的这位老师叫马国相。有一些人应该是知道他的。他曾培养出了全国太极拳锦标赛的冠军——他的女儿,马畅。可惜马畅英年早逝,拳练的挺好,走的却早。
马先生教人学拳很规范。他先是要求练低桩,就是陈式太极拳的那种半弓半马的架子。没基础的人刚开始练挺累的。久一些就好了。
这么练下来,腿力确实变得很强。练出的拳当然也就很好看。可这么练和松沉没有半点关系,所以也就练不出松沉感,那么这么练的人确实是不晓得什么是松沉劲。哪怕自认为松沉了,其实那都不是真正的松沉。
想练出松沉劲,这么练是不行的。怎么练我会依照我的经历叙述给大家。
除此之外,马先生还教了两手的顺逆缠丝。这个东西挺好的,可是得练好。怎么练好呢?练顺逆缠丝得结合身子的转动来练,否则就练不好。现在很多人都是手臂单独的缠来缠去,还用力气,这是不对的,当然也就练不出纯正的缠丝劲。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陈式太极拳颇有微词,说陈式太极拳不是太极拳。这话说的有失公允。不是陈式太极拳不好,而是很多人没有把陈式太极拳练好,问题不在拳,在人。拳无好坏,人有高低。会打拳和打好拳完全是两个概念。无论现在和过去,这能打好拳的人其实一直都不多。
拳终究还在于人练。只是现在放开了,学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一会打拳了就会不由自主的生出那么一点小心思,觉得自己挺懂的,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又这么发达,这就更加滋生了人的这种“我慢”!
图片
其实,一个人要是真钻到了拳里,渐渐的就不敢轻易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了。因为会越来越会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真是太多了。总之,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老辈人经常说,“拳练三年嘴自闭”。这话还真没错!
我和马先生学了能有两年半的时间。那时候岁数小,还是贪玩的时候,加之东北一到冬天就特别的冷,冷得在外面都没法伸出手。所以,去掉两个冬天,这拳凑合着也就满打满算练了一年半。
和马先生学拳的期间,还学了剑和推手。我练剑挺像那么回事的,马先生对此赞赏有加。这可能和我从小就有仙侠剑客的情结有关系。学推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马先生的掤劲特别足,就跟推在一堵墙上似的。
其实,推手是个好东西。拳练到一定的程度要想再上个层次,必须要学推手。推手是用来懂劲的。什么是懂劲呢?就是掌握劲的收放,化发的时机,尺度。懂劲了,拳里拳外都是灵机一片。拳才真的有了生命。有的拳有“练拳容易得劲难,灵劲上身天地翻”之说。其实,太极拳也是一样,只是说法不同罢了。
推手有练拳无法替代的作用,只是拳如果练得不对,没有练好,学推手还是没有什么用的。这也是我过了二十多年才真正弄清楚,搞明白的事儿。时间是挺长的,可总算是明白了,也不枉一场痴迷,一番坚持。其实,练太极拳的人不少,真懂劲的人却不多。
图片
和马先生学了两年半我就上大学去了。走的时候,马先生告诉我要倍加努力,要学习陈发科每日练拳三十遍的精神。说什么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当时听的懵懵懂懂,反正就记住了一个意思,要多练。
说真的,三十遍我确实不行,可每天十遍倒是做到了。到了冬天,大学有室内体操房,所以也没耽搁我练拳。放寒假回到马先生身边,看我进步挺大,他挺高兴,就又教我学了陈式二路炮捶和一部分春秋大刀。可惜后来不练也都忘记了。
转眼到了大学的第二年,开春也能伸出手了,我就在学校的体育场上练。那个时候是1997年,会练太极拳的人还不多,可很多人已经开始有学习太极拳的意识了。
当时在体育场经常跑步锻炼的有两个人,一个姓韩,一个姓孟,总看我在那练拳就瞅个机会和我搭话,想和我学拳。我说我也在学,哪有本事教你们啊。他们说,你总是比我们要会,练的我们也看着挺好的,你就别谦虚了,收了我们吧。
他们都比我大很多,我也客气不过他们,就这样,我很早就开始教拳了,同期和我学的还有一个人姓刘。因为考虑到隐私就不说全名了。我教他们学拳,他们请我喝酒。我会喝酒是在上大学这个期间学会的。
又过了一阵子,他们说你练的真是太好了,在我们这儿还没有发现比你练得好的,我们这儿有个公园挺大,那里练太极拳的人挺多,周末学习放假,我们带你去看看。
就这样,我又和他们出去了一趟,顺便打了一套拳。当时在场的人都很震惊。其实说真的,当时打的那不叫太极拳,只能说是太极拳的样子,外家拳的里子。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愈演愈烈了。究其原因是这种拳的练法与我们平时的思维、习惯好多都是相反的。它正确的练法,后面我也会给大家讲出来的。
有了这个事,过了又没有几天,当地法院有一个姓王的一大早特意跑到体育场找到我,这人真是太爱说,太能说了,理论水平非常高,是练杨式太极拳的。
我那时候懂的少,更多的是听他说。可能是他觉得相谈甚欢的关系,临走的时候主动把带来的一本书借给我,说这本书可好了,一定能对我把拳练好有帮助,并说一个星期后会来取。看着他有些依依不舍的样子,我半信半疑的接了过来。也就是这本书彻底的改变了我的太极观,促使我走上了漫长的太极寻真之路。
作者简介:薛文宇,珠海市文宇太极文化研究院院长;道家青城派南宗第36代传人,师承张德学;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嫡派第5代传人,师承陈庆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太极拳第5代传承人,师承郑昭明;国家级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编委委员;中国老年健康委员会太极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运动处方专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声明:本网所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过邮箱rwzbs@126.com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进行处理。
本页链接:http://todaychina.zgshjdw.com/a110102-show/news-23683.html